1月8日,南阳市“建强副中心打造增长极 奔向新辉煌”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高新区专场举行,介绍高新区“勠力奋发 加速建设制造业创新高地”的有关情况,区党工委书记康连星,区党工委副书记张昆,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冯子春、李琼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
南阳高新区1995年3月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1996年1月正式运行,2010年晋升为国家级高新区,辖张衡街道办事处、百里奚街道办事处和中关村南阳科技产业园,共有14个社区,管辖面积43.3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22万人。建区以来,高新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本地基础条件,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初步形成了防爆装备制造、光电信息、现代中医药“两主一新”产业体系。先后获批南阳国家光电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南阳防爆装备制造特色产业基地、南阳国家防爆装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等。2023年度,在全省开发区评价中位列营收400亿元以上和国家级开发区的第15名,被评为二星级开发区。
近年来,南阳高新区坚持深度融入省委“两个确保”“十大战略”,紧紧围绕全市“五聚五提”战略部署,锚定“产业发展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目标定位,全力以赴拼经济、拼发展,综合实力不断迈上新台阶。2024年前三季度,高新区GDP增长7.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2%,其中工业投资增长33.9%;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4.7%;税占比86.2%,成为南阳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增长极。
产业链群持续壮大高新区坚持“工业立区、兴工强区”战略导向,聚焦光电信息、防爆装备、现代中医药“两主一新”产业方向,精准招商引资,提速项目建设,着力做好延链补链强链“三篇文章”,产业链群发展质效持续向好。光电产业,以中光学集团为龙头引领,集聚了凯鑫光电、翊轩光电、英锐光电等光学企业160多家,形成了“从光学元件、光学组件到光学整机”的完整产业链条。防爆产业,以卧龙防爆集团为龙头,以防爆电气研究所和骨干企业的研发中心为技术支撑,集聚了产业上下游企业70余家,形成了“产品成套生产及技术研发、标准定制、产品服务”的产业链条。现代中医药产业,利用博济医药研发平台、东森医药物流以及传美、仲源艾城等优势资源,集聚了一批医药领域优质企业,产业持续稳步壮大。
科技创新活力凸显高新区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培育创新主体,建设创新平台,厚植创新环境,努力成为南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领跑者、示范者、带动者,成功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河南省首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南阳智慧岛在全省考评中位居“年度工作成效明显的智慧岛”的第1名。现有高新技术企业122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01家,河南省“瞪羚”企业7家,河南省“专精特新”企业36家,市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251家,高企、专精特新、科技型中小企业、市级研发平台数量均为全市第一,实现了主导产业省院士工作站、省创新联合体、省中试基地全覆盖。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中关村e谷软件创业基地2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分别被工信部火炬中心评定为优秀和良好等次。
营商环境跨越提升高新区以全面打造最优营商环境为目标,结合工作实际,主动作为、聚力改革,在要素保障、“工改”及行政审批等领域深化改革,创出了一批“高新经验”,在河南省2022年至2023年上半年营商环境评价中位列全省16个国家级功能区第一名。在中心城区率先探索实施工业用地先租后让、新型工业用地出让新模式,降低企业拿地成本。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创新推出全流程“省心办”服务,充分运用“承诺制”和“代办制”,在受理材料齐全情况下,实现了“一天办四证”的高新速度。构建“1+3+2”助企纾困联动机制,点对点解决40余家企业难题,助推企业谋划扩产增能新项目。创新市场主体“入留转退”全周期服务和市场主体注销清税证明免提交模式,相关做法获省级推广。
产城融合发展提质增效高新区坚持产城融合发展思路,科学谋划、扎实有效推进城市建设更新提质,全面提升辖区宜居宜业度。有序推进片区改造,2021年以来,持续推进4个片区改造项目有序建设;创新实施“先安置后征迁”模式,鼓励群众异地安置,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安置房达40余万平方米,魏营、许东许西等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2021年以来,共计改造老旧小区102个,2023年代表南阳市迎接省住建厅验收。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大力开展“双违双围”“净美城市”雷霆行动,落实清洁城市“双十标准”城区品质日益推进。不断完善路网建设,2021年以来共投资2.79亿元修建区级道路14条共8230米。扎实开展生态园林城市建设,2023年新增绿化面积3.8万平方米,科创萃园被定为创园国检点,获得市级通报表彰。